顯示具有 06上堂第六席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06上堂第六席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17年11月17日 星期五

水陸畫贊淺釋(會本_上堂第六席_中軸)

水陸畫贊(水陸法會會本_上堂第六席_中軸)

十宗煌煌,照耀震旦。有促有延,非法之愆。
法從緣寂,法從緣興。一念圓明,亙古亙今。

此贊旨為至誠禮請譯經傳法之各宗祖師。

【十宗煌煌,照耀震旦。有促有延,非法之愆。】:大法西來利益東土眾生,為隨順根機,略分十宗(1)攝受結緣。各宗皆有其輝 煌成就,如中天麗日照耀中國(震旦)大地。雖然各宗傳續時間有短有長,皆是眾生因緣,而非各宗傳法之過咎。

【法從緣寂,法從緣興。一念圓明,亙古亙今。】:中土各宗傳續時間長短,與諸法生滅一樣(2),皆有其隨緣性。然眾生若能開 顯心中圓滿明了的一念真如(3),其不變性則能貫穿古今, 無有短長生滅之相。

[註]
1.依《水陸儀軌會本》此席下列十宗為:天台宗、賢首 宗、慈恩宗、翻譯宗、南山律宗、懺摩宗、法性宗、密教 部、禪宗、淨土宗。依《陳義孝_佛學常見辭匯》十宗為: 俱舍宗、成實宗、禪宗、天台宗、華嚴宗、真言宗、法相 宗、淨土宗、律宗、三論宗。在此十宗中,前二宗屬小乘 ,後八宗屬大乘。
2.《佛本行集經》:「諸法從因生,諸法從因滅,如 是滅與生,沙門說如是。」其它經中或有譯為:「諸法因 緣生,諸法因緣滅。我佛大沙門,常作如是說。」
3.此「一念圓明」即是眾生本具的一念真如心,緣於 華嚴經所示, 「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」,或「應觀法界性 ,一切唯心造。」
天台智者大師講「法華經」有「九旬談妙」(長達九十天詮 釋妙字),其妙有三:眾生法妙、佛法妙、心法妙。《智者 大師_法華玄義_卷第二上 》:「心法妙者。如安樂 行中 。修攝其心觀一切法。不動不退。又一念隨喜等。普賢觀 云。我心自空罪福無主 。觀心無心法不住法。又心純是法 。淨名(維摩詰經 )云。觀身實相觀佛亦然。諸佛解脫當於 眾生心行中求。華嚴云。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。破心微 塵出大千經卷。是名心法妙也。」

台灣 苗栗 三義 佛頂山朝聖寺
釋覺提 沙彌 編攥
佛曆2560年 西元2017年 11月

2017年11月5日 星期日

水陸畫贊淺釋(會本_上堂第六席_左軸)

水陸畫贊(水陸法會會本_上堂第六席_左軸)

諸法界等,佛不度生。列祖意同,弘道由人。
教列十科,宗分五派。皆得圓修,證入法界。

此贊旨為至誠禮請譯經傳法之各宗祖師。

【諸法界等,佛不度生。列祖意同,弘道由人。】:諸法界眾生皆有平等的佛性(真如) ,依究竟義,並無能度之佛與可度之眾生(1)。歷代祖師深解其意,且能領悟佛陀只是教化指引眾生一個開顯真如本性的方法及道路,真實能弘揚聖道成就佛果的是人自己(2),《金剛經》中也說,佛實無眾生可度即是此義。

【教列十科,宗分五派。皆得圓修,證入法界。】:既然能弘揚聖道成就佛果的是人自己,當然在佛陀示現不住世期間,也是要由高僧祖師善知識,將佛陀教化指引眾生開顯真如本性的方法及道路繼續弘揚。例如梁代慧皎法師著《高僧傳》便開設十科以為其後佛教僧傳分類的原則與方法(3)。甚且佛不住世,像法、末法時代眾生以法為師,成就聖道的人漸少。此非像法、末法期眾生善根差,而是少有人能夠像佛陀善知眾生根機而予以啟動善根。因此歷代的祖師不忍見聖道衰,力圖減緩有法無師的頹勢,故各依其判教而建立宗派(4)。吾人當知宗派雖有假名之別,只要是具有四依法的正信正念,依《法華經安樂行品》之義而行,皆能夠圓滿修行且證入法界到達成佛境界。

[註]
1.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_彌勒菩薩偈頌_天親菩薩造,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》 (第62頌) :『平等真法界,佛不度眾生。以名共彼陰,不離於法界。 』
2. 《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第十卷下 》:『常生大乘善信,自知我是未成之佛,諸佛是己成之佛 ,發菩提心,念念不去心。』
3. 「十科」起源於《高僧傳_梁代慧皎(497-554)法師著 》 ,全書以科分類,十科為:1.翻譯、2.解義、3.習禪、4.明律、5.感通、6.遺身、7.誦讀、8.護法、9.興福、10.雜科。本書開創新體例,采用類傳體,設立十科,成為其後僧傳分類的原則與方法。
4.依《會本》此席下所列:天台宗、賢首宗、慈恩宗、翻譯宗、南山律宗、懺摩宗、法性宗、密教部、禪宗、淨土宗。此處或許與禪宗之「一花開五葉」,即溈仰、臨濟、曹洞、雲門、法眼等五派有關 。

台灣 苗栗 三義 佛頂山朝聖寺
釋覺提 沙彌 編攥
佛曆2560年 西元2017年 10月

2017年7月22日 星期六

水陸畫贊淺釋(會本_上堂第六席_右軸)

水陸畫贊(水陸法會會本_上堂第六席_右軸)

五部烈分,四依應命。 法自西來,教傳東晉。
南山律學,灌頂法性。 萬派千流,一月普印。

此贊旨為水陸會大眾至誠禮敬律藏及佛後印度五部律派,並中土南山律宗各祖師。

【五部烈分】:如來所說律藏(毘尼)裂分為五部。按《翻譯名義集四_律分五部篇第 四十一》云: 「世尊成道三十八年,赴王舍城國王,食訖,令羅云洗滌失手㩧缽,以為 五片。是日有多比丘,皆白佛言,缽破五片。佛言表我滅後,初五百年,諸惡比丘, 分毘尼藏為五部也。 」後優波鞠多尊者果有五弟子,各執一見,遂分如來一大律藏為 五部。又《舍利弗問經》亦有: 「佛言…如是眾多,久後流傳,若是若非,唯餘五部各 舉所長。 」

五部即:
1.曇摩鞠多部,華言曇無德或覆隱。《大集經卷第二十二》云:「…我涅槃後,有 諸弟子,受持如來十二部經,書寫讀誦,顛倒解義,顛倒宣說。以倒解說,覆隱法藏 ,以覆法故,名曇摩鞠多。」
2.薩婆多部,華言一切有。《大集經》云:「…我諸弟子,受持如來十二部經, 而復讀誦外典,善能論議,凡所問難,悉能答對,是為薩婆多部。 」
3.迦葉遺部,華言重空觀。《大集經》云:「…我諸弟子,受持如來十二部經, 說無有我及以受者,轉諸煩惱猶如死屍,是為迦葉遺部。」
4.彌沙塞部,華言不著有無觀。《大集經》云:「…我諸弟子,受持如來十二部 經,不作地水火風相,虛空識相,是為彌沙塞部。」
5.婆蹉富羅部,華言犢子。《大集經》云:「…我諸弟子,受持如來十二部經, 皆說有我,不說空相,是為婆蹉富羅部。」

【四依應命】:佛後律藏裂分為五,佛門弟子將以何為依止? 在大乘經典如維摩詰 經、涅槃經、方等經、大智度論等皆有提到應依止於四種正法。即:1.依法不依人、2. 依義不依語、3.依智不依識、4.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。故又稱四依四不依。

【法自西來,教傳東晉】:東漢明帝於永平七年(西元64年)正式派遣博士弟子蔡 愔等人前往西域求法,將月氏國迦葉摩騰、竺法蘭兩位沙門請回洛陽白馬寺,於此佛 法西來傳入中國。此後東晉名僧法顯(約西元337─422),自幼受佛教教育,志誠行 篤,常以律藏殘缺為憾,誓志往天竺求取經律。東晉安帝隆安三年(公元399年), 法顯與同修慧景等十一人同行,從長安出發,西行求經。公元411年,法顯乘船東歸 。前後經歷十四年,行程四萬餘里,是中國史上經絲路抵中印度、斯里蘭卡和印度尼 西亞第一人,也是第一位到印度巡禮佛跡、求取經律的名僧。隨後他翻譯《摩河僧祗 眾律》、《大般泥洹經》等佛經、戒律百萬餘字,填補佛經漢譯中缺少戒律的空白。

【南山律學,灌頂法性。萬派千流,一月普印】:曇無德部所傳之廣律為四分律, 為五部律之一,由唐代道宣大師承之。因四分律大弘於中國,復因道宣大師長居終南 山弘傳律法,故又稱為南山律宗。此宗堅持,戒行清淨則猶如法性直接灌頂。如《印 光大師文鈔》云:「良以教為佛語,宗為佛心,律為佛行。心語行三,決難分屬;約其 專主,且立此名。」雖然宗派分流,只要依循正法正信正念,則如一月麗天,萬川影 現。眾生依教證理,依律修行,必能脫離三界火宅,豈有正像末之分?

台灣 苗栗 三義 佛頂山朝聖寺
釋覺提 沙彌 編攥
佛曆2560年 西元2017年 7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