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3月7日 星期三

口譯糗事一籮筐

口譯糗事一籮筐
【本文刊登於86年5月號青輔會海外中心簡訊、中華民國公關基金會6月號公關雙月刊
7月號鞋技通訊月刊、7月7日/8日經濟日報企管副刊】

口譯工作最大的挑戰在於永遠有學不完的語彙與行話,其中包括含有歷史典故的比喻、雙關語、方言、歇後語 等。毛澤東晚年時有美國記者問他對於身後的大陸政局有何看法,毛澤東回答:「就像和尚打傘吧!」本意是將會無法無天,結果美方的口譯人員轉述成為:「毛主席對身後的大陸政局至感憂心,其心情一如悲天憫人的和尚在小雨之中,拿著雨傘傴傴獨行...」
含有歷史典故的比喻因為文化的差異性,通常很難直接轉譯,最好能從外語既有的語彙中找出相類似的表達法,不然也要稍費脣舌,將本意解釋清楚。常有企業主為表客謙之意,會說:「跟你談這個主題,我覺得像是在關老爺面前耍大刀...」如果硬翻,恐會讓外人覺得刀劍齊出安全受到威脅,若要追朔典故,又得大費脣舌,相對的英文中則有「To show the sun with a lantern」(幫太陽打燈籠)的表達法,堪稱貼切。
俗語說,隔行如隔山,各種行業的行話幾乎學不完,也因此會造成誤譯與誤解。鄧麗君過逝的消息傳出後,某台灣的外文雜誌新任主編急著要在完稿送印前插入此一消息,可是懂英文的編輯人員剛好不在,於是吩咐新進秘書 說:「Please hold the copy-boy for a while and ask him to go to the morgue and get a cut of Deng for me.」此秘書轉身向送稿的小弟說:「老編說等一會兒再送,他要你先到殯儀館隨便剪下一些鄧麗君的遺物回來給他。」語畢,該送稿小弟嚇得幾乎魂不附體。問題就出在行話上,「morgue」本意是停屍間,而「cut」是剪斷,但是在媒體業者的口 語裡,「morgue」是剪報資料檔案室,「cut」則是一張照片或插圖。新進秘書不明所以,轉述之後便形成雞同鴨講。
主客雙方雖然須透過口譯人員來溝通,通常會試著從觀察面部表情手勢及聆聽語氣等來揣摩對方的意思。某老外來台與一位只會講台語的企業家洽談生意後,相約去打高爾夫球,每次老外開球後便會很有禮貌地說:「Your turn, please!」口譯人員便用台語對主人說:「請你發球」。只見該老外眉頭一次比一次緊,幾次下來,終於臉色難看地對口譯人員說:「Please watch out your wording, I ain't saying nothing dirty!(請小心你的用字,我可沒有說任何髒話!)」此口譯人員一時丈二金鋼霧煞煞,經過溝通才瞭解該老外聽到「發球」的台語而誤以為是「Fuck you!」。
有某些中文表達法會使用中文特有的「同音通假」,往往會使口譯人員當眾出醜。國內知名的造紙公司正隆紙業總公司大門前放置了一塊巨大的石頭,某日一老外行經此地,好奇又多嘴地想問個所以,口譯趨前向守衛人員詢問到的答案竟是取其「石來運轉」之意。怎麼轉述這四個中文字,大概全靠自由發揮了。其他諸如今年的「牛轉乾坤」, 前年的「豬事順利」等,都是難以直接轉譯的例子。
以上數例並非有任何一方故意作怪,雖有一些麻煩但不至於太令人難堪。筆者就曾遇到狀似幽默但可能存心整人的老外。某日陪同一企業主參加一個酒會,會中與二名老外見面寒暄,第一名老外自我介紹,表示正從事公關行業Public Relations business後,由筆者轉譯。第二名老外則說:「I am in pubic relations business, too.」語畢,詭異地與第一名老外相視而大笑。由於當下不清楚他是否存心整我這個隨行口譯,或是真的在賣弄美式幽默,只好正邪並用地轉譯為:「我從事拉皮條的公關...」老闆一聽,認為幽默哈哈一笑而過,想必無法暸解個中一劃之差為口譯人員所帶來的艱辛與衝擊。因為public(公共的)與pubic(女性陰部的)二字只差一劃而已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